劉志彪、仝文濤:新發展格局下重振東北工業價值鏈的戰略思考 | |
發布日期: 2022-02-19 14:13:39 作者: 管理員 點擊: 1544 | |
劉志彪、仝文濤:新發展格局下重振東北工業價值鏈的戰略思考 劉志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仝文濤,南京大學博士。 在過去的發展格局下,東北工業不僅在國內價值鏈(NVC)中表現出脫鉤趨勢,而且與全球價值鏈(GVC)的融入度不夠。因此東北工業不僅享受不到中國經濟全球化的紅利,而且也拖了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后腿。過去東北振興戰略,缺少系統性的重構價值鏈的戰略思維,傳統型的手段和措施不足以全面解決東北經濟問題。在新發展格局下,需要跳出東北問題本身、從經濟循環的角度站在國家和全球高度上研究和解決東北工業發展問題。 01 東北工業被NVC、GVC邊緣化的事實 在大國經濟的循環中,嵌入發展動力強大的經濟板塊,不斷強化其與增長引擎之間的聯系,是一個區域經濟板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左右開始,東北工業以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之間的產業聯系就開始不斷地弱化。 第一,東北工業脫鉤NVC的最明顯趨勢,是其參與NVC的程度不斷降低。1987年,東北工業NVC參與度為0.44,在國內區域間處于較高水平,隨后一路降至2012年的0.19,之后一直保持在較低的參與度水平上。對東北區際貿易的分解可以發現,2015年東北工業貿易流出中,包含的國內其他地區增加值份額為0.104,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的0.174,并呈現逐年降低趨勢。在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循環后,東北與國內其他區域的工業互動程度不斷弱化。分解東北工業產值,發現東北與國內其他地區在工業生產中呈現出強烈的“溢出不對稱”“高感受力低影響力”的特征:1987年東北工業的感應度指數為0.17,2015年為0.25;反觀東部地區,相應年份從0.12降至0.11。影響力指數則相反,東北從0.07降至0.05,而東部從0.35升至0.37。這表明,東北經濟容易受到別的地區的影響,但是它無力去影響其他地區的工業。這其實反映了其嚴重衰退狀態和在NVC上的劣勢地位。 第二,東北工業被GVC邊緣化的趨勢,是對GVC的融入度低。從進出口看,1993年東北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為7.3%,隨后一路走低,2020年僅為2.9%。此時,長三角地區的該比重已超過全國的1/3。2007年東北工業對GVC的參與度為0.187,一路降至2015年的0.145。而東部地區,2007年的GVC參與度為0.271,2015年上升至0.287。此外,1987-2015年,東北工業的區際貿易和產值中所包含的國外增加值,均顯著低于東部沿海。這些均表明東北工業在GVC中的低融入度特征。 02 東北工業被價值鏈邊緣化的原因與后果 計劃經濟年代,我國沿海與內地、南北地區之間在工業聯系上有自己的內在均衡機制,如沿海輕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機器設備從東北、內地取得,沿海再把輕工業產品調往東北和內地。 1992年以后,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要求沿海地區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自此,沿海地區從海外進口機器設備甚至原材料,并為海外市場加工出口產品。這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結果是撕裂了計劃經濟體系下我國地區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就相當于沿海地區把東北工業體系擱在了一邊,自己跟世界市場去玩游戲了。 我國的經濟轉軌進程,根據國家戰略考慮和各區域板塊的條件,采取了地區間不平衡開放的策略。東北因是我國重要國有企業密集分布地區以及缺少出???,缺少緊鄰港澳等吸引外資的具體條件,如缺少僑胞支持,也無先發地區的地理優勢等,被置于開放發展的后續者位置。這種開放策略的實施,一方面使中國經濟版圖中的NVC被重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以加工貿易的形式融入GVC,強化了其與全球經濟的聯系,同時弱化了與開放步伐滯后的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關聯,從而使國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對東北工業形成了強烈的產業替代效應。另一方面,不平衡開放策略也影響了東北工業的改革進程,尤其是影響了國有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求生存發展的能力,也影響了企業和居民的市場活力,最終影響了東北嵌入外部世界形成新的價值鏈聯系的能力。 在NVC、GVC上的邊緣化,對東北工業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弱化的地區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東北工業失去了沿海地區的市場份額和規模經濟。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國家政策支持,新中國的大規模建設需要大量工業產品,巨大的國內市場為東北工業繁榮提供了關鍵支撐。經濟轉型中東北工業被邊緣化,使其喪失國內市場的支撐和規模經濟,這是東北工業衰退的重要原因。 第二,弱化的地區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東北工業在市場份額降低的同時,陷入了市場與技術的雙重惡性循環:“東北工業失去國內市場份額—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減少研發投入——產品競爭力減弱—進一步失去市場份額”,如此往復。在國內工業產品與發達經濟體有較大技術差距,同時又不斷引進國外設備的情況下,即使國家投入大量專項補貼資金,鼓勵東北企業進行研發投入,但失去內生增長動力也會使這種輸血式的產業補貼難以為繼,隨著企業破產或遷移,東北老工業基地逐步淪為鐵銹地帶。 第三,弱化的與世界市場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東北工業難以像沿海地區一樣,享受融入GVC的制度紅利。體制機制問題一直是困擾東北工業發展的根本性原因。通過自身進行徹底的制度變革通常異常艱難,需要進行漫長而痛苦的試錯過程。未來,東北地區主動實施高水平的制度性開放,融入GVC倒逼制度變革、激發企業活力,仍然是一個需要補上、回避不了的必需課程。
03 從價值鏈重構看東北工業振興:戰略思維與政策建議 過去國家在東北實施的振興戰略,主要特點是以國家投入為主,重點是以國企改制為重點進行體制機制改革、以營商環境優化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這些傳統的振興手段之所以效果不夠顯著,是因為缺乏系統性地重構東北工業價值鏈的戰略思維,東北經濟不能夠正常循環起來并相互促進,任何傳統振興手段都會失效。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國家戰略轉變,契合了東北工業脫鉤國內經濟循環困局,為振興東北工業指明了方向。東北地區應積極利用發展格局轉變的重大機遇,以對內開放為抓手,在國內強大統一大市場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裝備制造業優勢,整合東北工業價值鏈,培育技術創新生態,重構技術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并不斷深度融入國內經濟循環和全球經濟循環。 在新的振興東北戰略中,開放、市場和技術是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變量,以開放促進形成技術與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是東北工業融入國內經濟循環和全球經濟循環的關鍵的實現路徑。開放尤其是大力實施對內開放,是破解東北工業國內市場縮減與技術衰退困境的切入點,也是重塑新發展格局下東北與其他地區的NVC的關鍵措施。 第一,推動東北與其他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對接,構建東北工業的南北聯動機制。以重塑東北NVC的思路,將東北經濟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點區域發展戰略聯系起來,形成聯動發展機制。具體來說,如中央政府可以在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基礎上,推動中國區域間“飛地經濟”機制建設,讓上述一些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區域定向對接東北各地區,并由前者主導南北聯動的“飛地經濟”建設和管理。這樣做的主要好處,是可以把諸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動力,制度化地注入到東北振興中,并由此把東北帶入到全球經濟新分工格局中。 第二,以對內開放為抓手,促進東北盡快融入全國強大統一市場。對內開放的核心是對民營經濟開放。融入全國統一市場可以首先從東北基礎設施一體化做起,如盡快形成雙循環樞紐的東北出??谕ǖ荔w系??梢詤⒄臻L三角一體化的經驗,加快搭建習俗相近、血脈相親、文脈相連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及蒙東地區一體化平臺,如設立區域一體化示范區、東北區域大市場建設推進辦公室等,要制定和實施東北地區對內開放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和政策,組建東北區域書記省長聯席會議,定期商討構建東北區域大市場的相關議題。 第三,對東北現有產業進行分類指導、精準施策,融入全國基礎產業能力提升和產業鏈現代化的大局。當前東北地區支柱產業的總體情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五”計劃時期重點布局的資源類產業項目,如阜新海州露天礦、新邱煤礦、撫順西露天礦、雞西煤礦等。這些產業資源基本枯竭,面臨善后及生態修復的事宜。作為工業遺產,它們可以轉型為如旅游文化項目等進行再利用。第二類項目大多處于競爭性行業,例如鞍鋼、吉林鐵合金、吉林碳素、撫順鋁廠等。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這些大型國企要么仍在苦苦支撐如鞍鋼,要么破產倒閉如撫順鋁廠,要么改制重組如吉林鐵合金和吉林碳素等。類似撫順石化、吉林石化等項目,因為加入了中國石油集團的行列得以延續,但仍然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第三類最為尷尬,也是振興東北需要重點解決的產業。它們總體上處于產業鏈上游核心環節,主要是制造“國之重器”的裝備制造企業,如中國一重、哈爾濱電氣集團、沈陽飛機制造集團、大連造船集團等。這些企業代表東北地區目前的發展水平和實力,總體上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屢屢填補國內空白。但是這些企業往往“叫好不叫座”,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其市場需求和實際用量卻很小,且利潤空間被海外同類裝備企業以大幅降價的方式嚴重擠壓。 提升第三類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要求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有所轉型:一是從過去補貼生產者轉向補貼“國之重器”的使用者。既可以刺激這些產業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可以在競爭中遴選出用戶心中真正的“國之重器”。二是要鼓勵國內用戶在技術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優先使用東北企業生產的“國之重器”,以形成新的國內價值鏈在區域間的循環。三是要鼓勵這些純粹的裝備企業開發民用產業,以支撐高技術投入和職工福利改進。美國GE、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等國際裝備巨頭,一方面生產大型裝備,擁有最先進技術,同時又以技術為依托,孵化生產市場需要的民用產品,用民品利潤支撐高技術研發投入,支持員工福利改進,從而形成集團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
|
|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 |
|
E-mail:ccaxg@163.com
吉ICP備11003231號-1 |